附隨義務的法律地位是怎樣的
附隨義務是指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當事人之間亦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合同目的的實現并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財產利益,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依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所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
雖然我國《合同法》規定了通知、說明、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但附隨義務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首先是其地位具有“附隨性”。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合同約定為依據,不但明確且具有法律效力,權威性較高,是合同關系中的主要義務。然而附隨義務主要存在于判例學說之中。其次是法律效力較低或者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它衍生和附隨于法定義務、約定義務,容易被忽視。第三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與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相比,附隨義務并非自始確定,而是隨著合同的運行,根據合同目的和維護合同當事人利益的需要而逐步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合同關系會產生附隨義務是不確定的;合同運行的不同階段會產生附隨義務亦是不確定的;附隨義務的內容不是統一的、共同的、一般性的,而是特殊的。附隨義務內容的不確定性,加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注意程度,也容易導致履行行為的效率低下。第四是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不明確。附隨義務由于其依據缺乏權威性且內容不確定,故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也相當不明確。依合同法的一般原理,違反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并有明確的適用情形。但違反附隨義務適用何種原則是不明確的。上述缺陷說明,附隨義務在調整現代合同關系時,平衡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社會間的利益關系的能力極其有限。
因此,附隨義務只能歸屬于日常生活經驗,而不能將其定位于法定義務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只能視案情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來分析認定交易各方是否守約,而不能直接以當事人違反附隨義務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簡說附隨義務的法律地位的相關資料。綜上所述,法律中有所規定,附隨義務的不履行,債權人原則上不得解除合同,但就其所受損害,得依不完全給付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個人能否自己申請工傷
2021-01-23怎樣有效變更涉外離婚撫養權
2020-12-16如何尋求知識產權的刑事救濟
2021-02-07交通事故索賠需提供哪些證據
2020-12-19駕車被巨石砸中交強險賠嗎
2020-12-07受欺騙贈與合同是否可以撤銷
2021-01-17父母離婚,子女需要給付贍養費嗎
2021-01-09人傷事故出院后先去交警大隊還是保險公司
2021-01-12工傷復議期過不能申請行政訴訟嗎
2020-12-06企業破產車輛能過戶嗎
2020-12-08幼兒園中層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3-14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私自改離職證明違法嗎
2021-03-04退休前欠的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3-01交通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27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1-03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
2020-12-23本案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07已獲肇事者賠償,能否再要保險公司理賠?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