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凌晨1時許,被告人單某在浙江省義烏市某歌廳唱歌時,偶見隔壁包房無人卻有一只手機在充電,遂起意將手機偷走。經鑒定,該手機價值人民幣1500元。被害人楊某系聽力殘疾人,殘疾等級為二級。“兩高”《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條第(五)項規定,“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前條規定標準的50%確定,而浙江省規定盜竊罪“數額較大”的標準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3000元以上。單某盜竊殘疾人楊某的手機正好符合“人民幣3000元”的50%。
【評析】
一種意見認為,定罪量刑應當堅持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單某在拿走手機時,主觀上并不明知系殘疾人所有,其沒有盜竊殘疾人財物的故意,故不構成盜竊罪。
律霸網小編認為,單某的行為應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1.對單某以盜竊罪定罪符合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是行為人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秘密竊取他人所占用的財物。因此,本罪的故意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對財物的占有即可。本案中,單某雖然沒有明確意識到該手機是殘疾人的財物,但是在實施盜竊行為時,明知手機系他人所有的財物,非無主物,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實施了秘密竊取的行為,并且希望這種危害后果的發生,完全符合盜竊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
2.本案中“殘疾人”系客觀的超過要素。部分犯罪構成要件并不必須在主觀上或客觀上存在與之相對應的事實,在故意犯罪中,部分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不是故意的認識與意志內容,但當客觀的超過要素的內容是危害結果以及影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其他客觀要素時,行為人至少對之具有預見可能性。本案中,《解釋》第二條基于對特殊人群權益保護而作出的規定,主要從危害后果等客觀事實來認定。事實上,只要行為人盜竊了殘疾人的財物,不管行為人是否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發生,都應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但是,可以肯定,單某在實施盜竊行為時,行為指向了手機,無論受害人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在他的預見可能性之內。
根據以上單某對財物所處的客觀情況的主觀認識,單某的行為應構成盜竊罪。鑒于單某犯罪數額剛好達到定罪標準,且認罪悔罪態度較好,在量刑上可予以考量。本案最終對單某以盜竊罪定罪,免予刑事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夫妻共同債務的法律規定
2020-12-01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2021-02-18失信人員名單多久撤銷
2021-01-13集體土地入市交易規則是什么
2021-02-05見 證 書(處理公民財產事宜)
2021-02-23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2020疫情期間允許公司辭退員工嗎
2020-11-15被裁員公司不給經濟賠償怎么辦
2021-03-18人壽保險有哪些種類以及老人人壽保險應該怎么選擇
2020-12-10保險公司開學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5人身保險的原則具體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4二手車車險不予理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3-18保險法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要有什么條件
2021-01-10保險中追溯期的概念是什么
2020-11-22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情況有哪些
2021-03-12正常房屋被納入舊房改造,補償低,怎么維權
2020-11-23獼猴桃園征地賠償標準
2021-01-07國家征地補償費用項目有哪些
2021-02-11遇到征地拆遷如何查詢區片綜合地價
2020-11-12土地征收規定的內容是如何的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