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經濟補償最多不得超過12個月。《違反和解除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規定兩種情況下經濟補償不超過12個月,一是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二是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勞動合同法》對該兩種情形經濟補償已經不再設定限額。《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法》雖未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被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設定十二個月限額,但創設了一種新的補償制度,針對高工資收入者的經濟補償進行十二個月的計算封頂。《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注意這里法律僅對高收入者經濟補償作了補償年限和補償基數的限制,即工資按照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計算,補償年限按照不超過十二年計算,對普通勞動者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勞動者月工資不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就不存在“三倍”和“十二年”的計算封頂。
【操作指引】勞動合同法對經濟補償設限僅針對“高端”勞動者,即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那部分勞動者,對“低端”勞動者并無限制,經濟補償年限可超過12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發生勞動糾紛的,哪些證據可以證明事實勞動關系存在
2021-03-19投訴法院去哪個部門投訴
2021-02-01連帶與按份共同保證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2自愿離職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2020-12-22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及精神賠償
2021-03-17什么時候產生滯納金,滯納金怎么計算
2021-03-22對冤假錯案怎么處理
2021-01-09多人建筑合同糾紛如何起訴
2020-12-08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試用期的特殊規定有哪些
2021-03-06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重點突出調解作用
2021-03-13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在何種情況下不得使用訴訟方式請求支付保險金
2021-01-12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及分類有哪些
2021-01-08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1-02-27保險投保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28保險索賠要注意什么
2021-02-16交通事故傷人后保險公司理賠流程
2020-11-18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投保人怎么要求退還保險費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