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借款為名義的合同詐騙
以借款為名義的合同詐騙指行為人必須有使對方當事人受欺詐而陷入錯誤,并因此為意思表示,從而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有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既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對方當事人陷入錯誤,也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礙對方當事人使其發(fā)生錯誤;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方式,也可以表現為本應作為而故意不作為的方式;受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
相關知識:
預防方法
合同詐騙應以是否超過經營范圍為標準判斷項目的真實性。在與對方商談合作項,詳細了解對方的經營范圍。如果對方在合作項目中的行為,超出其工商登記核準的經營范圍,則對方的行為至少是違法的,應引起高度重視,必要時可向法律專業(yè)人士咨詢。切忌腦子一熱,一擲千金的行為。認清合同公證和見證的內容。一般而言,公證和見證的內容,只是可以證明雙方在合同上的簽名是真實的。簽名的真實并不必然是合同本身內容的真實。因此,簽訂合同時應多留個心眼,不要輕易被合同外在形式所蒙蔽。核實對方人員、單位的真實性。對于首次交易的對象,廠商們應通過查驗身份證或前往工商局查詢資料來核實對方人員、單位的真實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虛假身份和單位行騙。注意交易過程中的反常現象。
最大限度避免出現人貨分離的情況。不法分子想騙取貨物,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想方設法讓送貨人與貨物分離,在拖住送貨人的同時,其同伙將貨物暫時藏匿。所以,供貨方在送貨時,如未收到足夠的貨款,應避免人貨分離,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充分利用政府職能部門及金融系統資源,及時核實用于抵押物品、票據的真實性。在交易過程中,如果碰到對方以房產、貨物、票據作為抵押的情況,應該盡快通過房產、銀行等部門核實用來抵押物品的真實性及是否重復抵押,降低受騙幾率。
綜上所述,以借款為名義的合同詐騙通常讓人防不勝防,受騙人不夠謹慎也是關鍵的地方,借款的初衷一開始也是好意,并沒有想到會被詐騙,還是以借款的形式被詐騙。所以,大家在借款給他人時一定要謹慎。對以上問題還有疑問的歡迎來律霸網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yè)因受疫情致經營困難如何處理
2021-01-14國家賠償案件的收費標準
2020-12-23公司設立執(zhí)行董事任期幾年
2021-03-152020年交通事故車速鑒定費用是多少
2021-01-06監(jiān)外執(zhí)行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2021-01-29是否在保密或競業(yè)限制協議執(zhí)行期
2021-02-06多子女家庭財產繼承怎么分配呢
2020-12-24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0-12-22飛機延誤險賠償條件是什么
2021-02-07肇事司機自己被撞 保險公司應否賠償
2021-03-02無證駕駛出事故強制保險不應免
2021-01-18企業(yè)參加的財產保險包括什么
2020-12-06單位沒按勞動法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0-11-08人身保險理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1-02-16車子沒買保險被撞了怎樣索賠
2020-11-08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強制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0-12-17當保險人與投保人對于保險合同的條款有爭議時,如何處理?
2021-01-20高速拆遷補償就比較低嗎
2020-11-18拿不到我的土地征收拆遷補償款怎么辦
2020-11-29公司拆遷補償事項
2021-02-07